清香環繞的幸福莊園

一走進農場,迎接遊客的,除了園區的景色,還有伴隨山水風光的陣陣香味,這,便是清香農場的特色,同時也是其命名由來 .....

清香-1.jpg 

清香農場原名北川農場,想要告訴來訪的民眾,農場位於北部並有河川流經,場主許三奇認為,每每走進農場,迎面拂來的,是不同植物的縷縷清香,此為農場特色之一,因而將農場改名為「清香農場」。許三奇始終秉持著自然農法的方式耕作,一桶一棒,用微生物菌控制,是他的原則,農場自民國五十六年起,開始種植白木耳,並且外銷日本,而後隨著日本農業技術的進步,木耳需求減少,於民國六十七年轉種香菇,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,陸續有水蜜桃、草莓、椪柑等等的作物。

園區內的香菇,以段木香菇為主,段木香菇除了成本高,搬運木頭需要耗費許多體力外,為了堅持天然的原則,而不使用農藥,烘香菇的過程,也是項浩大工程,甚至三天三夜都無法闔眼休息,一年一穫的段木香菇,每年的採收季,總是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農場體驗採摘的樂趣,是農場中最早的食農教育體驗。針對不同作物,許三奇有自己的一套自然農法,像是柑橘與柚子,便以黏蟲片的方式,減少害蟲靠近果樹,對於在果樹上的蟲子,採人工抓蟲機制,以鉤子將害蟲一一除去;農場中的各項食農教育體驗,也都根基於此,希望將看似平淡無奇的蔬果採摘,導入實農教育的觀念,在過程中培養遊客食農教育的新知識。

採收下來的作物,農場將其加工成果醬、冰淇淋等副產品,並提供民眾體驗製作過程,老闆娘李春菊認為與其在外購買產品,對食品安全留有疑慮,不如自己親手做,掌握產品製程,吃得安心又健康,這也符合了食農教育的精神。而食農知識的越受重視,也讓農場更認真對於這類型的加工副產品製作上,更加努力以及在乎細節,到農場的遊客們更能因此了解認識食農安全問題。

前往農場的外國民眾,以新加坡人居多,香港第二,日本位居第三,偶爾也會有日本農業相關團體前來參訪農場,對李春菊而言,經營農場就像是為客人創造福祉,讓遊客在日新月異的繁忙時代,能有個可以紓壓、增進親子互動機會,促進感情結合更加緊密的去處,看著許多民眾在農場,彼此間距離拉近不少,是她最大的安慰。今年(民國一零四年)蘇迪勒颱風的侵襲,造成園區柚子幾近掉光,楊梅樹、橘子樹連根拔起,損失的成本難以估計,儘管如此,為了使遊客仍能入園體驗,及欣賞園區風光,場主每日皆努力的忙進忙出,希望農場能盡早回復原貌。
為了有更良好的園區食農教育體驗品質,李春菊說道,期盼政府在農場相關政策方面,能夠有所改善,放鬆限制,並且希望給予農民更多的保障,對於國外進口產品的數量及品質,多加管控,留住轉作農業的人才。

園區一草一木,皆為場主用心栽培的心血,秉持自然農法的原則並發揮食農教育的精神,只盼來到場內的遊客,除了能夠吃得健康又安心,更能育教於樂,在忙碌的科技時代,能有一個可以紓壓,增進與人情誼的去處,遊客一個溫暖的微笑,都是清香農場極大的前進動力。


地 址 : 臺北市內湖區大湖街 206 號

電 話 : 02-2790-3466 / 0928-539-948


更多,更詳盡的資料,請至: http://www.tfa-fae.org.tw/ (臺北市食農教育體驗網) 觀看

清香-2.jpg 

清香-3.jpg 

清香-4.jpg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清香休閒農場 休閒農場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食農教育推廣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